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from 馬太福音 25章30節
在馬太福音中,有一個「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而多年後,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便在他的十四行詩〈失明〉(On His Blindness)中,巧妙化用了這個古老的典故,並巧妙地以單字的雙重意涵轉化這個故事,使其意涵更加豐富。在聖經原文中,銀子的單位寫作”talent”,彌爾頓便是以其另一字義「才能」翻轉了這個故事,用以自況才能無可伸展的悲哀。在詩中,他向上帝詢問他因失明而無可發揮的才能應該怎麼辦?應該如第三個僕人一般,將自己的才華埋藏地底?或者還能夠如第一、二個僕人一般,努力地拿自己擁有的事物去投資、開花結果以榮耀上帝?
即使彌爾頓與我們已有一段時間的距離,但我想,對年輕人來說,才能也仍然是令人在意的議題吧。自己的才能在哪裡?未來應該走的方向為何?甚至連自己有沒有所謂的「才能」,都成了夜深人靜時,會低聲詢問自己的問題。然而,即便有時會產生迷惘,但卻不該懷疑每個人都是帶著禮物來到這世界的事實。正如詩篇中大衛盛讚神的詩句一樣:「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每個人皆受神造,各有自己的特別、自己的美。才能有高低雖不可否認,可是即便才慧比不上他人,更重要的仍是該如何想辦法讓自己有限的才華能最華麗的盛放。
正如比喻中,那拿五千銀子的與拿二千銀子的,不也都讓自己所分得的翻了一倍,得到主人的盛讚了嗎?就算只擁有平凡的才能,總也有需要我們的人、值得我們做的事,甚至是只有我們才做得到的事。因此,努力地以自己所有去行事,盡全力去發展自己的才能,不擔憂懼怕、自怨自艾,便得以成為順應上帝意旨的僕人,得祂的喜愛了。
而彌爾頓又是怎麼鼓勵自己的呢?在之後的詩句中,他這樣自答:上帝並不要人們的奉獻,只要他們如同受軛規範的牲口般聽從祂,努力找到自己所能做的、竭力去行,便是能使神高興的事。既然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相應的禮物來到這世上,何妨便就放開了瞻前顧後,大膽地讓自己的才華努力開花結果?雖然個人才性有高低同異,但只要在可努力的範圍內盡力的去磨礪自己,也就比藏匿著自己的財富而畏縮,最終一事無成好得多。若能發揚才性,正當行事,也就是聽從神的好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