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for cybereros

Posts by cybereros

♥ 喜歡文字、電腦、旅遊,熱愛新奇的事物,相信愛能改變一切;當然,更喜歡耶穌

最高貴的復仇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
from 羅馬書12章19節

〈貝奧武夫〉(Beowulf)是英國著名史詩之一,這部由盎格魯薩克遜人口傳的古老英雄故事,講述了貝奧武夫與各種怪物搏鬥、征戰各國的英勇事蹟。而透過他與其他人的互動、面對挑戰的態度,我們得以有幸一窺古日耳曼社會的文化與生活。然而,最有趣的是,將這部史詩書寫下來的詩人,當時已經受到基督教感召,對這種價值觀多有不認同之處。因而,在優美的文句之中,在對雄偉戰爭身歷其境的深刻描寫之中,總有淡淡的惋惜與傷感隱瞞在背後,讓整部作品壟罩著一層哀愁與陰霾,宛如一首淒美的輓歌,哀悼著所有死去的將士。

在所有價值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古日耳曼戰士的信條。他們浴血奮戰以求榮耀與財富,稱道勇猛侵略的國王,信奉血債血還的教條。如同詩句所說:“It is always better to avenge dear ones than to indulge in mourning. For every one of us, living in this world means waiting for our end. Let whoever can win glory before death. When a warrior is gone, that will be his best and only bulwark.”一個戰士不僅該表現出勇猛、忠誠與無畏,更將尋求血債作為自身的榮耀。若是親族被敵人殺死,或必須讓兇手交出相應的財富,抹消這份「債務」,或必須親自殺死對方,以鮮血澆灌鮮血。雖然「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舊約聖經原則乍看公平無私,能讓犯錯的人付出對應的代價,然而這句經文卻也常被人們誤解,讓他們在永不止息的血腥中輪迴。自從一人被殺開始,永無終點的齒輪便開始轉動,所有人都被仇恨與光榮蒙蔽,永無安寧,也看不見未來的光明,只能在這個封閉的迴圈中無窮的爭鬥、殺戮、痛苦、狂躁。沒有溫暖,沒有希望,只有死亡相伴左右。


繼續閱讀 →

跟緊與蒙福

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from 啟示錄3章19節

在九月裡,若是踏入文具店內,看到一群學生拿著卡片排隊結帳時,就知道教師節已經悄悄靠近了。在東方社會,我們十分強調對老師的尊重與敬愛,而老師們除了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更被期望擔起「導師」的角色,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們的品性道德。因而,師生關係既緊密又親近,除了單純的學習關係,更會建立強烈的情感連結:學生倚賴、孺慕著牧長,和他們傾訴煩惱;老師疼愛學生如自己的孩子,當看見他們的成長,內心也充滿驕傲與感動。

我想起老師就如牧長一樣。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青出於藍」,在《聖經》的教導上卻有不一樣的觀點,「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在被教導的過程中,不是期待自己在真理上,遠遠勝過那些教導我們的人,而是虛心的接受那些聽起來刺耳的教導,知道他們的指責是要我們負起人生的責任,就像是賽跑的接力賽一樣,我們是要接下棒子,然後再奮力往前。不清楚《聖經》真理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遭過許多的內心折熬,例如,被指責後,當下的難堪與不服,在心中常常捲起對牧長有意刁難、吹毛求疵、不可理喻的滔天巨浪──明明只是好玩,為什麼不可以嘲笑別人胖或瘦?明明台上的人說話就很無聊,為什麼不可以在台下說話或玩手機?牧長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吧,為什麼要管我們這麼多?為什麼明明那麼多人都犯了錯卻只罵我?


繼續閱讀 →

活著就是讚美的機會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from 腓立比書3章13節

逝去的與注定失去的,由於那份抓不住的輕愁,總是令人特別痛惜,就如同我們歌詠夏花與秋蟲,如同我們以流水比擬時間,一再地緬懷如煙如塵的往事。然而,這份對舊事的眷戀,著實有其弔詭的地方──似乎無論我們怎麼回想,若非真是一段不堪回首、死裡逃生、苦盡甘來的過去,我們所能憶起的一切,似乎總比現在好上許多。過去的種種猶如皎皎滿月,對照著被烏雲籠罩的、憂愁苦悶的殘月,總讓人在品味那份甜美之際,又不由得怨懟美好的消失,哀嘆自己怎麼身陷泥濘。面臨大考的學生總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想要回到學校內,似乎我們永遠都不滿於現實,一遇到困難,便想要回到那段珍貴無瑕的無憂歲月。

可是啊,過往當真都比較好嗎?而一昧沉浸過去的甜美,襯得現在更加苦澀,又有甚麼好處呢?「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其實過往的日子哪裡都真的幸福快樂,只是那些苦痛,都被時間沖刷,只留下一抹美好的影子,讓我們在心裡反覆咀嚼、回味淡淡的甜蜜罷了。再說,若是抱持著這種心態,過去的我們還不是也執著地認為以前的日子更好呢?若要這樣比較下去,簡直沒完沒了,只是更加讓人不願面對現實罷了。而如果不願面對現實,不僅永遠無法解決眼前的磨難,耗費時間鎮日空想到最後,只會一事無成,陷入更加煩苦的惡性循環。

繼續閱讀 →

用愛推倒高牆

因此,你們當彼此接納,就像基督也接納了你們歸於神的榮耀。

from 羅馬書15章7節

因著各人成長歷程與出身背景不同,看世界的角度難免帶著自我風格,雖然創意與獨特是人類思考的美好贈禮,但若是對事物不熟悉,所有的認識都來自書本、他人評價、粗淺的認知等資源的話,那也很容易會將自己的狹隘經驗及零碎的知識片段藉由自己的思考模式,拼湊成一幅不切真實的「現實」。例如刻板印象雖然能讓我們快速掌握陌生事物的某種特性,但同時卻也會限縮它的內涵,如若是帶著負面意義的偏見,更可能會對被貼標籤的群體造成傷害。被偏見壓著的人,無辜地被輕蔑、被指責,而不屬於這個群體的批判者,則在此同時懷著高人一等的沾沾自喜。如此一來,不同的群體產生隔閡與嫌隙,最終甚至可能爆發衝突,偏見的可怕可見一斑。

偏見除了造成人們的不合,更會讓我們喪失認識他人的珍貴機會,甚至會左右我們評判與處事的態度。例如,認為愛打扮、化濃妝的女孩子拜金而不屑與她們來往的人,永遠沒有機會知道她們其中也有普通單純的女孩。如果一天不放下自以為是的偏見,那麼不僅會失去增加友誼的可能,更會陷在迷思中,永遠無法一探事實的真相。而如果掌權者因為一己的偏見,以權力迫害他人的話,更會鑄下難以挽回的錯誤,就像美國曾經的隔離政策、德國迫害猶太人等等,而就算是平凡的老師,也可能會因為學生平日的表現而多少偏心,有些老闆也可能對表現不佳的員工特別苛刻,如此不問是非而以本心決定的待遇,豈不也是暴行嗎?

繼續閱讀 →

踏實的富足

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

from 箴言13章4節

相信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體會過,想要拋開一切,盡情荒蕪度日的心情吧?那種心情就近似學生時代,在辛苦了一個學期之後,迎來寒暑假以及年假時的感覺。青春年少時,大部分的我們總是盡情享受長假,盡情地浪費大把大把的時間,玩得不亦樂乎。每天過的鬆散輕鬆,既悠閒又充滿樂趣,雖然停下了成長的腳步,其中的悅樂卻也讓人浸淫其中。雖然人人皆有惰心,適時放鬆也無不可,但若將人生當作一段永不停止的假期,盡情為所欲為的話,想要守株待兔的話,便會成為一項重大的罪,成為讓我們虛度光陰、渾渾噩噩、引起其他犯罪的元凶。

懶惰的人不耐吃苦,卻又想過好日子,但正如《聖經》所言:「『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天下豈有不勞而獲的財富呢?為此,懶惰之人一方面羨慕、嫉妒勤勞有成的他人,一方面又抱怨著自己的命運、做著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因為沒有想要達成的目標,也沒有成長的動機,因此每天都過著空虛而搖搖欲墜的生活,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失足,進而陷入泥坑。不是有那因為討厭勞動,妄圖以投機取巧的方式滿足欲望的例子嗎?為了怠惰而犯下搶劫、竊盜等等罪行的人,不也存在著嗎?而因為耽溺快樂,他們更容易臣服於慾望,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性慾、貪欲種種的欲念,他們鎮日追求,無有停歇。然而,就算真的一一滿足,他們的慾望也不會止息,反而會燃燒得更加熾烈,因為空虛的生活不能只依靠慾望而充實、滿足,只會讓他們更加沉醉,驅使他們尋覓更多的刺激,循環往復,終於陷入盲目尋求欲樂的泥濘。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