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散盡還復來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from 馬太福音 25章30節

在馬太福音中,有一個「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而多年後,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便在他的十四行詩〈失明〉(On His Blindness)中,巧妙化用了這個古老的典故,並巧妙地以單字的雙重意涵轉化這個故事,使其意涵更加豐富。在聖經原文中,銀子的單位寫作”talent”,彌爾頓便是以其另一字義「才能」翻轉了這個故事,用以自況才能無可伸展的悲哀。在詩中,他向上帝詢問他因失明而無可發揮的才能應該怎麼辦?應該如第三個僕人一般,將自己的才華埋藏地底?或者還能夠如第一、二個僕人一般,努力地拿自己擁有的事物去投資、開花結果以榮耀上帝?

即使彌爾頓與我們已有一段時間的距離,但我想,對年輕人來說,才能也仍然是令人在意的議題吧。自己的才能在哪裡?未來應該走的方向為何?甚至連自己有沒有所謂的「才能」,都成了夜深人靜時,會低聲詢問自己的問題。然而,即便有時會產生迷惘,但卻不該懷疑每個人都是帶著禮物來到這世界的事實。正如詩篇中大衛盛讚神的詩句一樣:「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每個人皆受神造,各有自己的特別、自己的美。才能有高低雖不可否認,可是即便才慧比不上他人,更重要的仍是該如何想辦法讓自己有限的才華能最華麗的盛放。

繼續閱讀 →

我是巴拉巴

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

耶利米書 31章3節

我是巴拉巴,我如果沒有寫下來,就沒有人會信。

我是個猶太人,因為做了很多違反法律的重罪,因而被判了死刑。在獄中,我曾經聽聞福音,就是那曾經在聖經中記載著的彌賽亞,今天已降臨到世上,要成為我們的拯救,他的名叫耶穌,是我們猶太人的王。坦白說,我沒有對彌賽亞抱持著太多的渴望,因為迎接我的不是生命,而是死刑,什麼救主、神蹟對我來說,是那麼樣的遙遠,遙遠到縱使我相信有這樣的彌賽亞,我也不覺得這件事與我有什麼關係。

猶太人有一個傳統,這個傳統是在逾越節的節期裡,巡撫會選擇釋放一個囚犯,赦免他所犯的罪,免除他所應受的刑。臨刑前的前一個月,我是非常高興的,因為我從監獄的警察口中得知,目前獄中就只有我一個人是死罪,沒有其他人犯比我有資格能得到這樣的赦免。我笑笑,幸好我平日作惡多端,如今成為罪人中的罪魁,如果真的得到巡撫的赦免,真該好好打算過下半人生才行。

繼續閱讀 →

朋友:親愛而不寵壞

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

from 箴言 17章17節

在生活中,朋友是除了家人以外最親密的存在。我們不僅與朋友共享生活、互相扶持,也在相處之中不自覺地受到對方的影響,舉凡思考模式、價值觀、習慣,都有可能被潛移默化。因而自古以來,規勸善選友人的忠告便不在少數,且這些判斷基準,直至今日都仍適用。就如我們至今仍引用孔子所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由這段話,我們知道:誠實正直的朋友對我們有益,而只會花言巧語、逢迎討好的朋友,卻會阻礙我們的進步。有趣的是,這個標準也與《聖經》的箴言相吻合。

以朋友的身分與他人交往時,雖然情感關係更加緊密,也互相展露更真實的自我,有時卻正因為情感上的親近,反而無法真實坦率面對彼此。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碰過以下這種狀況吧:明明認為朋友的價值觀有些偏頗,或是決定略嫌倉促、不夠完善,又或者看見了對方的缺點及習慣,卻因為不好意思撕破臉、顧慮對方面子、不想被討厭等理由,而總是在表面上陪笑支持,順從著朋友,而不願說出真實的意見。「萬一說了卻被討厭,要怎麼辦?」、「就算不跟對方說,對友誼也沒有害處吧?」想要維護這段關係的心情,與希望點醒對方的心情,就在心中產生矛盾與掙扎。

繼續閱讀 →

樸素的孝順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from 出埃及記 20章12節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台灣,孝順是十分被重視的倫理價值。由於父母與子女的連結非常緊密,父母投射於子女的期待與子女該如何與父母互動,是時常被討論的議題。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光宗耀祖、傳宗接代,似乎是孝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所謂的孝順,本質就是那樣嗎?每個人都必須事業有成、家庭圓滿,才算的上是盡了孝心嗎?會不會,我們其實把孝順想的太過複雜,總以為那是難以企及的成就,是要以不凡的建樹榮耀父母,因此喪失了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會不會其實父母所想要的,只是孩子的快樂、和孩子相處時的歡笑時光呢?

在聖經中,我看到的孝心更加簡單──不要忤逆、使父母快樂。箴言說:「咒罵父母的,他的燈必滅,變為漆黑的黑暗。」、「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父母是生養、教導我們的人,若我們以輕蔑反抗他們,以惡毒的言語傷害他們,他們該有多麼痛心?即便平時接待他人都和善熱情,表面上一派和樂,若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對家人如此殘酷冷淡,這也算不上是有德行的人,而只是虛偽,是忘記了感恩與愛。

繼續閱讀 →

謙卑聆聽‧善意勸誡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唯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from 箴言 12章15節

人並不完美,也因此總有犯錯的時候。但能爽快承認錯誤的人不僅很少,願意誠懇給予提點的人卻也不多。不願承認錯誤,有時是因為驕傲,有時因為言語苛刻,有時只是單純輕視他人。然而,若一昧維持無用的自尊,事情只會越來越糟,讓自己一步步踏進毀滅的深淵。固執己見,便無有進步,無有改正的可能。正如箴言所告誡的一般:「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人類最為可貴之處,即在於擁有道德與學習能力,願意將自己形塑為更美好的人。而虛心接受他人所指出的不足之處,也才能正視自身的弱點,進而想辦法提升。

當然,這是很不容易的。每個人都有自尊,暴露出自己的短處或不足,因而感到羞赧甚至成怒,都是人之常情。但我們也明白,若因此摒棄他人善意的話語,那實在是太過不智,因為「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不聞不聽,只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相信自己是完美的,終究只能擁有如井底之蛙般的見識,一輩子不能明白世界的廣袤、自己的渺小,以及自己的成長空間。智慧的積累,來自學習,而知曉自己的不足,便是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不理會勸言的人,好比在夜路中摸黑行進的旅者,一不小心,便會因為自己的莽撞而粉身碎骨。我們豈能不知曉謙卑受教的重要性呢?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