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
from 羅馬書12章19節
〈貝奧武夫〉(Beowulf)是英國著名史詩之一,這部由盎格魯薩克遜人口傳的古老英雄故事,講述了貝奧武夫與各種怪物搏鬥、征戰各國的英勇事蹟。而透過他與其他人的互動、面對挑戰的態度,我們得以有幸一窺古日耳曼社會的文化與生活。然而,最有趣的是,將這部史詩書寫下來的詩人,當時已經受到基督教感召,對這種價值觀多有不認同之處。因而,在優美的文句之中,在對雄偉戰爭身歷其境的深刻描寫之中,總有淡淡的惋惜與傷感隱瞞在背後,讓整部作品壟罩著一層哀愁與陰霾,宛如一首淒美的輓歌,哀悼著所有死去的將士。
在所有價值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古日耳曼戰士的信條。他們浴血奮戰以求榮耀與財富,稱道勇猛侵略的國王,信奉血債血還的教條。如同詩句所說:“It is always better to avenge dear ones than to indulge in mourning. For every one of us, living in this world means waiting for our end. Let whoever can win glory before death. When a warrior is gone, that will be his best and only bulwark.”一個戰士不僅該表現出勇猛、忠誠與無畏,更將尋求血債作為自身的榮耀。若是親族被敵人殺死,或必須讓兇手交出相應的財富,抹消這份「債務」,或必須親自殺死對方,以鮮血澆灌鮮血。雖然「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舊約聖經原則乍看公平無私,能讓犯錯的人付出對應的代價,然而這句經文卻也常被人們誤解,讓他們在永不止息的血腥中輪迴。自從一人被殺開始,永無終點的齒輪便開始轉動,所有人都被仇恨與光榮蒙蔽,永無安寧,也看不見未來的光明,只能在這個封閉的迴圈中無窮的爭鬥、殺戮、痛苦、狂躁。沒有溫暖,沒有希望,只有死亡相伴左右。
繼續閱讀 →